▶文章採訪自 王浩祐 老師
現代教育方針與以往最大的差異之一,是更強調學生主導的自主學習,並且更加注重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、批判性思維、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社交能力。
傳統的教育方式往往是教師主導,強調知識的傳授和學生對知識的接受。自從108課綱教改,更注重學生主導學習的過程,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、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,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主學習的習慣。
「自主學習能力」的重要性,與「解決問題能力」息息相關。十二年國教培育學生的目的之一,不僅僅是為了學生的個人發展,更是為了社會需求與責任,期盼培育出人才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。講得更白話一點,學校通常會因應社會需求調整課程設計及培養目標,以培育出符合社會需求的專業人才。解決問題及自主學習能力都是在各領域的工作中備受重視的軟實力,但此素養特質無法經過單一課程培養,需要在學生時期透過學習報告、活動甚至是作業安排,進而培養出來的習慣與特質。
在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路上,一張一弛很難拿捏。家長總是因為過度擔心,想為孩子鋪路,而指引多了,副作用就是孩子失去自主學習的機會。但放得太鬆,孩子可能也變成「放牛班的春天」,自由到沒有規矩。
這邊整理了自主學習上的困難點:
1. 缺乏自我激勵
自主學習需要學生具備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自我激勵的能力。但是,一些學生可能缺乏動機和激勵,無法持續地投入學習,很容易變成三分鐘熱度或是「說到沒有做到」。
2. 學習困難
自主學習的學生需要獨立地進行學習,但是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困難,需要有一定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技巧,至少要有可以發問的對象或管道。
3. 學習計劃不當
自主學習需要學生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,但有些學生可能沒有制定恰當的計劃,導致學習效果不佳,或是計劃過於理想,卻無法落實。
4. 缺乏學習策略
自主學習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學習策略,包含了因應學校、家庭生活及學習結果的變動來調整自己的學習計劃,而非一成不變、為做而做。缺乏學習策略,若是沒有達到一開始設定的目標,這場自主學習行動可能也會失敗收場。
5. 缺乏自我評估和反思
自主學習需要學生能夠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估和反思,但有些學生可能缺乏自我評估和反思的能力,無法找到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的方向。
綜上所述,自主學習並非放任不管,需要全方位引導孩子進行「有效的」自主學習。在這方面,滿建議家長可以尋求教育專業諮詢,避免孩子盲目學習,卻效果不彰。
(圖片取自Fotolia)